網站二維碼
近日,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(qū)人民法院審結了首起侵犯“奉化水蜜桃”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侵權案,判決被告公司賠償商標權利人奉化水蜜桃研究所各項損失共計16萬元。這起案件再次敲響了農產品品牌保護的警鐘。
奉化水蜜桃
農產品之所以常常被稱為“土特產”,就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地域屬性。一些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品牌農產品,往往會在包裝銷售過程中明確標示其產區(qū),彰顯獨特的地域優(yōu)勢,相較于同類產品可賣出更高的價格。拿五常大米來說,2022年,五常市水稻收購均價為每斤2.6元,大米最低價格每斤8元,是周邊大米價格的2倍以上;最高售價每斤199元,是周邊大米價格的50多倍。正是因為看到這種品牌效應,不少地方為了提升本地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,會以“地區(qū)名+農產品品種”的形式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,以期賣個好價錢。然而,也有一些想要“走捷徑”的經銷商動起了“蹭名牌”的歪腦筋,試圖通過假冒品牌農產品來獲取不正當利益。但已經注冊商標的農產品區(qū)域公用品牌受法律保護,冒牌就是違法。上述案件中,被告公司在網購平臺開設網店銷售的水蜜桃并沒有得到品牌授權,亦非來自奉化,卻在店鋪的鏈接標題、宣傳圖片、詳情介紹中均使用了“奉化水蜜桃”字樣,其行為無疑構成了商標侵權,理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。
事實上,農產品“蹭名牌”亂象由來已久,一些知名度較高、溢價能力較強的農產品品牌被侵權頻發(fā),像“五常大米”“西湖龍井”“阿克蘇蘋果”“射陽大米”“盱眙龍蝦”等農產品區(qū)域公用品牌被冒用并不鮮見,不僅消費者難以辨別商品產地真?zhèn)危a地農戶也會因此無法完全獲得品牌溢價帶來的增值收益。特別是近年來,隨著電商、直播帶貨等平臺成為農產品銷售重要渠道,農業(yè)品牌線上侵權案件數量直線上升。質量參差不齊的“李鬼”農產品走進市場,不僅會破壞好不容易創(chuàng)建的品牌口碑,還會降低各地培育精品品牌的熱情,甚至損害上游生產者的利益。
為什么會有農產品“蹭名牌”的現象?農產品本身很難造假,很多消費者即便是買到了冒牌農產品,也頂多是覺得“不如正品好吃”,左右對身體健康無害,為了這點小事和商家較真不值當。既然消費者不追究,侵權者便少了些顧忌。而花費大力氣打造品牌的一方卻要面對維權成本高、異地取證難、涉及環(huán)節(jié)復雜、耗費時間長等諸多難題,即便花了大力氣去維權,可能最終因為農產品單價較低,得到的賠償依然有限。再加上直播、電商等銷售渠道的增加,對大多數農業(yè)品牌主體而言,單靠自身的力量,想要找到侵權行為和侵權主體如同“大海撈針”,維權難度很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