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二維碼
李寧的體操生涯,是一段傳奇;李寧公司的發(fā)展史,更加曲折精彩。
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飛天點火,讓李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,也讓李寧公司進入了快速擴張的階段。但在此之后,李寧公司的多個戰(zhàn)略失誤,不僅將國內(nèi)運動品牌第一的王座拱手讓給了安踏,還積累了如山的庫存,爆發(fā)關店潮,3年虧損31億元。危急時刻,處在半退休狀態(tài)的李寧重出江湖,試圖挽救自己一手創(chuàng)辦的公司。
蒙眼狂奔
2008年,是李寧及李寧公司的里程碑。李寧不僅點燃了北京奧運會鳥巢上空的圣火,也點燃了李寧公司這枚“火箭”的引線。
由奧運冠軍運動員李寧來點火,看似順理成章,但其實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和營銷案例。從1992年就一直贊助中國奧運健兒的李寧,在北京奧運會前夕的競標中輸給了阿迪達斯。但李寧是一個善于博弈的商人,競標輸了,卻贏得了鳥巢飛天的資格。運動員之中,李寧獲此殊榮是有原因的,除了自己陽光、勤奮、身體素質(zhì)上佳、能代表中國精神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的公關和商業(yè)價值。
李寧在2008年的銷售額達到67億元,門店數(shù)量為6 245間,兩年后飆升到95億元,漲幅超過40%,2011年,門店數(shù)量增長到8 255間,漲幅超過 30%。短短的三年里李寧急速擴張,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%。銷售額增長,意味著整體運營成本陡增,特別是門店維護的支出,為隨后的巨額虧損埋下了定時炸彈。
李寧的品牌定位是另一個敗筆。2010年,李寧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,發(fā)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品牌重構(gòu),目的是打造一個酷的、時尚的、國際化的新形象,來取悅80后、90后用戶。更重要的是,在品牌重構(gòu)的同時,李寧對部分產(chǎn)品進行調(diào)價,某些品類的價格上漲幅度高達18%,相比耐克、阿迪達斯來講,李寧性價比的優(yōu)勢不再。再加上更換Logo導致老標產(chǎn)品滯銷,庫存急速攀升。
2012年,李寧虧損近20億元,安踏卻盈利超過13億元,李寧的“一哥”位置不保。由于安踏的猛烈攻勢,李寧的頹勢一度難以扭轉(zhuǎn):門店數(shù)量從2012年的7 303間減少到2014年的5 671間,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。
安踏的聰明,在于其一直穩(wěn)扎穩(wěn)打、定位清晰,目標就是打造平民和草根能消費得起的“國民運動裝備”,在跑步、籃球、足球三大領域做了聚焦的布局,逐漸降低休閑類產(chǎn)品的占比。與阿迪達斯贊助頂尖賽事不同,安踏堅持自己平民化的定位,推動大眾消費市場的發(fā)展,比如讓鄭智成為足球推廣大使;聘用范志毅、徐陽做足球教練;聚焦青少年足球運動等。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提升了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。